相信不少亚马逊卖家都曾听说过类似“亚马逊内部渠道”的说法,它们出自服务商口中,内部强开账号、内部恢复链接、内部突破发货限制,种种操作仿佛宣告了服务商的“无所不能”。 而正是这些所谓的“内部渠道”,让不少卖家都被割了韭菜。 关于种种“内部渠道”,有人趋之若鹜,也有人置若罔闻,而近日的一则新闻,却证实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内部强开的手段竟然真实存在?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则关于亚马逊的惊天新闻。 据外媒报道,美国司法部于当地时间上周五指控六人参与贿赂亚马逊员工和承包商的计划,以在该公司的在线市场获得“不公平的优势”。 联邦检察官指控,自2017年以来,这些人利用贿赂和欺诈手段,为在亚马逊市场上销售商品的第三方商家谋取利益。 起诉书中描述说,这些人进行了复杂却协调一致的工作,据称是为了贿赂亚马逊员工以获取有关第三方卖家竞争对手的宝贵数据,以及访问有关亚马逊内部算法信息的特权。他们还通过贿赂亚马逊员工,以获取违反亚马逊自身规则的福利,例如销售限制类产品。 据称,这些人充当了第三方卖家的顾问,这些卖家出售了一系列商品,包括家居用品,消费电子产品和膳食补充剂。其中一些人不仅担任顾问,还以第三方卖家的身份在亚马逊上出售产品。 美国司法部表示,这些个人为第三方卖家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利益,总价值超过1亿美元。这六个人分别被控使用通讯工具进行商业贿赂、串谋未经授权访问受保护的计算机、串谋进行电信欺诈。 对于员工受贿一案,亚马逊表态:“亚马逊没有欺诈行为的容身之地。” 该公司补充说,它拥有检测卖家或雇员可疑行为的系统,以及调查和制止违禁活动的团队。 关于此次亚马逊内部丑闻,仿佛早有预兆。 此前就有服务商爆料,因卖家申诉时将体检列表和死因截图作为附件发送至亚马逊,所以有可能引发亚马逊内部自查和反腐。而现在这个新闻的爆出,也恰恰反映了亚马逊近日或在开展自查。 那么所谓的内部渠道到底是什么呢?亚马逊员工又是如何通过何种手段帮助第三方卖家占据市场优势的?综合外媒报道以及上述案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亚马逊员工内部违规操作。 “受贿”的员工和承包商帮助恢复了亚马逊市场上被暂停的第三方卖家账户和产品列表,包括因消费者安全投诉而被暂停的膳食补充剂、被确定为易燃的家用电子产品以及因违反知识产权而被标记的消费品。 根据起诉书,亚马逊员工手动恢复被暂停的账户和产品列表,并批准商家提交的 “毫无根据和欺诈性”的申诉,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申诉是由员工自己起草的。 这些员工还通过暂停第三方卖家的账户,以及分享有关其收入、客户供应商和广告活动的信息,“协助攻击 ”第三方卖家的竞争对手。所以有时卖家被莫名封号,也有可能是竞争对手通过“内部渠道”实现的恶意行为。 据美国司法部,他们还提供了有关亚马逊内部算法的信息,使顾问能够 “用虚构的负面产品评论淹没竞争对手的产品列表”。 司法部称,亚马逊员工提高了第三方卖家在亚马逊仓库中的存储限额,使他们能够提供受限类别的产品,并向卖家提供关于最成功的广告活动和盈利产品的“内部内容”。 或许这个操作对应的正是服务商口中的“突破发货限制”,但至于他们的内部渠道是否源自亚马逊员工就不得而知。 此前,就有亚马逊员工员工与第三方共享客户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并向卖家提供内部数据和其他机密信息以及删除差评的服务。 看完上述内容,不知卖家是否有种熟悉的感觉?上述操作手段是不是也曾在卖家的朋友圈里出现过呢? 小编随便翻了几个服务商的朋友圈,发现打上了”内部渠道“名号的服务种类繁多,有内部包过KYC的、内部渠道开通口罩白名单的、内部渠道翻新listing的... 虽然现在服务商口中的”内部渠道“五花八门,但是其真实性也无法验证。即使真有“内部渠道”,通过贿赂亚马逊工作人员来达到非法商业目的也是违法或违规的。 据了解,使用通信设施进行商业贿赂并访问受保护的计算机的行为最高可判处五年监禁,而进行电信欺诈行为最高判处20年监禁。所以当卖家遇到所谓的“内部渠道”时,一定要冷静,加以甄别,切勿蹚浑水! 其实,此次员工受贿的丑闻,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亚马逊内部。早在2018年,就有新闻爆出亚马逊员工在中间人的协助下向商户提供内部数据和其他机密信息;今年1月,亚马逊承认其员工不正确地访问了客户数据。 最后,小编再次提醒卖家要合法合规经营,切勿触碰平台和法律雷区。在这个新闻爆出之后,相信亚马逊会加大反腐败力度,相关人员也将受到惩处,卖家要引以为戒,提高鉴别虚假及不良服务的能力,避免踩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树集云立场。
如果您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下方电话/邮箱